|
|
亮话体坛 最大规模“禁足令”颁布中国足球需要“反赌扫黑风暴”更需要司法长期介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9/28 6:01:15 | 【字体:小 大】 |
9月10日晚,国足在世预赛亚洲区18强赛主场先赢后输被沙特队以2比1绝杀,遭遇两连败。而在当天上午,同样在大连,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联合召开足球职业联赛“假赌黑”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中国足协随后公布了多达60人的禁足名单,其中43人终身禁止在我国从事任何与足球有关活动,另17人则被禁足五年。
中国足球有太多的问题,“假赌黑”则是最深层、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渗透在足球发展从上至下的各个环节,败坏了整个足球生态。这份禁足名单的公布,可以被视为此前系统性调查的一个阶段性结果,对所有足球行业的从业者是一个必要的警示。
但是,仅有禁业和警示,对当下的中国足球来说,仍然远为不够。毕竟,包括中国足协原主席陈戌源、副主席李毓毅和于洪臣、国足前主帅李铁在内的中国足协及相关机构的高管都因贪腐问题获刑,指望中国足协靠自身的力量持续推进和预防腐败,并不现实。
因为自身有着相对独立的规则和赛事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足球一直是一个相对自治的行业,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涉及的资金、社会关注乃至商业关系日趋复杂,它的公正性、透明性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更多的外部力量的监督,而无法仅靠行业管理者的“自律”来保障,这已经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
中国足球的司法介入,不能只是“一次性”的,而需要深入和长期持续。在这次的禁足名单中,有一个名字格外显眼:沈刘曦此前就已经因为在2006年踢假球而被处以终身禁足、入狱五年的处罚,此番当他被再次通报,却已经摇身一变,开设起了足球相关的赌场。沈刘曦“二进宫”,而且都是和足球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显示出禁足令和监管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度,还有明显的不足。
中国足球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赌扫黑风暴,发生在2009年。15年过去,中国足球的成绩不仅没有上升,而且“跌跌不休”,不知何处才是谷底。这次名单规模翻倍、而且还可能继续扩大的禁足名单,就是一个答案。
如今,新一届中国足协在今年3月推出了关于“假赌黑”问题举报处理的暂行办法,加入了聘请社会监督员的措施和多种举报方式,并明确了相关的激励和隐私保护机制,但当时收获的反响并不乐观。究其原因,职业足球虽然是社会化程度非常高的运动,但它的赛事本身还是较为封闭的。从陈戌源、于洪臣、李铁们交代的内容来看,关于受贿、行贿、假球的交易,都是在非常私人的场合达成的,至今也几乎没有任何一起足坛贪腐案件,是靠举报得以揭示的。而更深层的监督,则是足协的管辖权和执法权难以企及的——更何况,足球管理者身兼“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一直被认为是最大的“明患”,就连国际足联都难以幸免,何况中国足协?
司法介入这类外部干预,当然也可能给足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限制行业的创新和灵活性,或者导致决策效率的降低,但比起中国足球当下的沉疴困境,这些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当然,持续司法介入的方式、力度,仍有相当的弹性和选择空间,但中国足球的根基需要持续监管和维护,否则“旧病复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应该成为共识。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